中美第三轮会谈看似平静落幕融合配资,实则暗流涌动。双方高层代表在斯德哥尔摩呆了一天半,进行了一次可以说是“刀光剑影”的深入交流。那么,结果如何呢?
1.第三轮谈判结束,中美先后表态
第三轮谈判结束后,中方明确表示,这是一次坦诚和富有建设性的对话。然而,在关键问题上,双方依然没有达成所谓的“一锤定音”。这种状况是国际关系中常见的“拉锯战”——每一步都要精准抓住对方的痛点,同时还要避免跷跷板另一端的失衡。
中方强调继续发挥经贸磋商机制的重要性,希望能进一步增进共识、减少误解,但站在美国的角度,他们显然也在打自己的算盘。
(中美第三轮会谈落下帷幕)
美国财长贝森特透露,是否延长中美贸易休战协议,或者提高对华产品关税,将由特朗普决定。那么,特朗普是怎么想的呢?
他在接受采访时先是评价中美会谈“非常好”,但话锋一转,又表示“要么批准,要么不批准”,
熟悉特朗普套路的人都知道,这是他的经典谈判战术。先让谈判团队在前线周旋,自己则躲在幕后观望。等到关键时刻再突然出手,要么全盘推翻,要么加码要价。这种"悬崖边缘"策略在伦敦谈判时就上演过:美方代表把协议草案带回去,特朗普看完后直接要求追加条件,迫使中方不得不重新考虑稀土出口的细节。
中方既然经历过相同的情境,又怎么会次次都上当呢?
融合配资
(特朗普就谈判做出积极表态)
2.特朗普想要的,还是没拿到?
值得一提的是,贝森特称,未来90天内中美有可能再次坐下来,重点讨论稀土流通的问题。稀土是现代科技和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材料。从手机到电动车,从导弹制导到太空探索,都无法离开这些元素的支撑。
现在看来,这轮谈判中,特朗普还是没得到想要的稀土。
美国军工产业的警报已经拉响。洛马公司最新财报显示,稀土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生产。更致命的是,美国本土的稀土分离厂要2025年才能投产,这中间的空白期拿什么来填补?
如今,特朗普政府也尝到了技术管制的苦果。过去几年,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的层层设卡,现在却成了谈判桌上最大的软肋。有意思的是,美国商务部悄悄列出了一份可能放松管制的芯片清单——这分明是在用技术换资源的节奏!芯片换稀土?这本是个看似公平的交易。
(稀土仍然是中美谈判的焦点之一)
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芯片技术,中国掌握着稀土命脉。但谈判的戏剧性转折在于,美国代表突然把俄罗斯石油问题甩上谈判桌。要求中国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,否则就加征关税。这显然是在搅局。
美国既想要中国的稀土,又想干涉中国的主权决策。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心态,注定会让谈判举步维艰。现在的问题是,美国军工企业等得起吗?
3.谈判进入“深水区”,中方打开天窗说亮话
中美贸易谈判正逐步进入“深水区”,也就是如今最艰难的阶段。
对此,中国展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坚定立场。中方表示,愿意推动对等关税的延期,但同时也强调:如果美方不积极协作,那么中国将迅速采取反制措施。
此次中美会谈,尽管双方交流坦诚,有建设性的进展,但依然存在许多关键障碍。尤其是在美国提出新的苛刻条件时,中方没有表现出任何退缩,这显示了中国在极具挑战性的国际环境中,保持的战略定力。
无论是继续谈判还是重归争端,中方都做好了准备。这不仅源自于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成熟表现,更根植于对自身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信心。如今,中美之间的策略博弈,逐渐将焦点集中在即将制定的正式协议内容上。
(事关中美谈判,中方把话挑明)
对于这份潜在的协议,贝森特曾在采访中提到,其中一个关键要素便是中国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。此项讨论无疑成为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,也是未来谈判中双方必定继续聚焦的谈判筹码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中美两国必将在这个“深水区”内继续摸索。在这场注定漫长的谈判马拉松中融合配资,谁能最终达成更有利于本国的协议,将取决于双方的智慧、耐心以及变通的能力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